紅點獲獎設計師;陳海亮
人生若只如初見,那一刻相遇,改變了他今后行徑的步伐。
陳海亮,寶護圈創始人。曾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投身設計行業多年。對產品的外觀要求及產品實用性一直都秉承一寸丹心一絲不茍的創作理念。那年,他的寶寶出世,除了滿心歡喜外無疑還添加了許多愛的擔憂。嬰兒發燒頻次高于成人,也就是因為抵抗力弱的原因,在寶寶0-3歲過程中,不少父母都為頻繁發燒而煩憂。正因為此事,才誕生了今天的寶護圈。
2008年紅點獲獎作品《上上簽牙簽》
專業瓶頸,尋求突破
大學選擇了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后到洛可可公司上班,大概在07年年底的時候,他憑借一款產品“上上簽”牙簽盒,獲得了德國紅點獎。而從洛可可出來之后,他便開了一家工業設計公司,接外包開發的項目。
在創業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無法逾越的障礙——工業設計公司它屬于外包開發。甲方提交設計需求,他們便僅是按照甲方的要求做設計。但是設計一個產品,需要了解的東西非常多。如果要做出突破性的改變,就需要每個環節密切配合。不僅僅是畫出一個漂亮的殼子或樣子而已。因為設計出來的東西最終是用戶體驗、使用它。而現在給大公司做設計還僅僅停留在好不好看的層面。
所以在12年底的時候,他就在想既然他們自己有設計開發能力,為啥不自己設計出能解決用戶生活問題的,用戶真正需要,同時用戶體驗又非常好的產品。
于是寶護圈創業旅程便也開始了。
做智能體溫計,只因寶寶發燒引起的思考
2013年,他因孩子發燒這一雖非疑難雜癥但無比“折磨”父母的問題,一頭扎入了嬰幼兒健康管理領域。于是,陳海亮和他的團隊經過2年時間研發,推出了其第一款產品:寶護圈,一款針對0~6歲嬰幼兒的智能體溫計,并希望以此切入移動醫療這一火熱市場。
后來他們專門從市面上買來了各種各樣的體溫計進行研究,發現有兩個問題導致測不準體溫:首先,小孩不像成人可以在腋窩夾住體溫計,0-5歲的小孩這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其次,小孩子特別喜歡身體扭動,有時候需要大人按著測,但等你拿出體溫計時會發現體溫計頭部已經跑到外面去了,又要重新測。所以造成每次測得體溫都不一致,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數據。
于是,他們就寄希望于市面上能有一款真正能給嬰幼兒測體溫的體溫計,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于是他們就開始做大量的調查,了解市場,分析那些體溫計廠商、醫療器械廠商對這些產品和用戶需求的思考。可能這些廠商認為這個產品做出來它的受眾面很窄,市場份額不足夠大。而對于用戶而言,他們需要有這樣的產品解決他們的問題。
陳海亮說道:其實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他們并沒有考慮市場前景有多大,只是想解決一個年輕一代父母經常遇到的寶寶發燒測量溫度的問題。
所以,這就是他們當初做這個產品的初衷。
陳海亮推出“保護圈”——只為嬰兒測溫
封閉式研發,歷經5次產品迭代更新,只為了更“精致的呵護”
至精至簡,是寶護圈從內而外展現的產品特性。陳海亮告訴小編,從2013年年底至2015年初,寶護圈歷經了5次更新優化。在研發前期,寶護圈團隊在市場上作了大量的分析,從第一次的產品外觀設計內置體溫檢測系統到最后一次環帶的自然顏色還原,寶護圈團隊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次次重頭來過。僅僅是環扣內的毛邊材質,都精心挑選了N次。從佩戴方式,到寶寶舒適度體驗,從輻射安全控制到外觀材質要求,甚至是許多同類產品都忽視的問題—如何有效防止因佩戴時間過長而造成細菌繁殖,如何更便捷地清洗等等,團隊都全身心投入研究。陳海亮更是一次次將自己的寶寶當作產品第一位試戴員,可見他將產品核心的“精致呵護“做到絕對極致的決心。
在這個同質化泛濫的時代,每種智能硬件產品背后都會有無數的跟隨者,前“仆”后繼。盡管圈內熱火朝天,而大眾對智能硬件的認知還是波瀾不驚。
在這個張口“互聯網思維”、閉口“顛覆”的時代,作為一個小有成就的設計師,寶護科技的創始人陳海亮做寶護圈智能體溫計的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深思和啟示。
本文為藝家人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及回鏈